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777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6833/50693 (92%)
造访人次 : 11852568      在线人数 : 493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777


    题名: 由長週期表面波推研台灣地區上部地函S波速度及衰減構造 (III)
    作者: 黃瑞德
    关键词: 表面波
    頻散曲線
    衰減係數
    雙站法
    陣列分析法
    Q 構造
    非均向性
    日期: 2007
    上传时间: 2009-07-30 13:10:56 (UTC+8)
    摘要: 表面波是用來研究地殼及上部地函S 波速度構造相當有用的工具之一。過去在台灣地區的表面波研究不多,特別是在長週期表面波的研究部份。近年來,密集的寬頻地震儀的設置,提供豐富且高品質的地震資料,並且能有效的收錄遠震的長週期表面波資料。本研究利用台灣目前豐富且高品質的地震資料,分析寬頻地震站所紀錄的遠震長週期表面波資料,並配合雙站法及陣列分析法以獲得台灣地區的表面波頻散曲線及衰減係數(週期14 至150 秒),並藉此推研台灣地區地殼及上部地函200 公里的S 波速度及Q 構造與非均向特徵。除了能進一步認識台灣地區的上部地函速度構造外,也能透過與周圍不同地體構造的比較,對台灣在全球地體構造上的特色有更進一步的瞭解。今日,台灣地震網的成功運作及高品質、豐富的地震記錄,正是從事台灣地區長週期表面波研究的良好時機。本研究是三年期計畫,第一年計畫已執行完畢,分析分別由雷利波及拉夫波所得速度構造的結果,顯示臺灣中央山脈上部地函存在極性非均向,特別是軟流圈的部分存在較大的極性非均向;第二年計畫正在執行,著重於利用陣列法分析臺灣西部上部地函的速度構造、極性分均向性及中央山脈下的衰減構造;現在提出第三年計畫,目標在於發展穩定的雙站分析流程,建立台灣地區長週期表面波頻散分佈,並藉此反演台灣地區上部地函三維S 波速度構造,除此之外,也分析表面波傳遞的方向分均向性問題。
    显示于类别:[地質系]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RRPG921004.pdf164KbAdobe PDF1411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