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867/50733 (92%)
造訪人次 : 11871775      線上人數 : 46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768


    題名: 作者、讀者、意義─論Quentin Skinner之脈絡主義中的若干問題(I)
    作者: 梁裕康
    關鍵詞: Quentin Skinner
    John Searle
    Jacques Derrida
    Dominick LaCapra
    脈絡/脈絡主義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7-30 11:41:00 (UTC+8)
    摘要: 本計畫欲討論與評估後結構主義(post-structuralism)對於Quentin Skinner 政治思想史方法論的批判。Skinner 方法論的主要依據是源自於John Austin 的語言─行動 (speech-act)理論,認為文本(texts)的意義來自於透過對脈絡(context)的掌握所理解的作者意圖(intention)。然而當代語言─行動理論哲學家John Searle 卻受到Jacques Derrida 來自後結構主義的批評,認為Searle 將個別時期受到特定之脈絡所影響的說法不正確, Derrida 強調語言的特性是在任何的脈絡下都可以被再述(reiterate),因此在決定文字意義時,脈絡是一個無法判定(undecidable)的概念,是被後來的人所重構而成,因此所謂透過復原脈絡進而正確認識作者意圖是不可能的。Dominick LaCapra 與David Harlan 則進一步根據這種見解,質疑Skinner 理論中無法解釋歷史學家應如何去決定那個脈絡才是恰當的,尤其是Skinner 的說法中已經預設而非假設特定脈絡是存在且可被重建的說法有何根據。本研究將評估從這二支來自哲學與史學的批評是否能夠真正撼動 Skinner 的方法論。
    顯示於類別:[政治系暨政治學系碩博士班]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912420H034.pdf208KbAdobe PDF1178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