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833/50693 (92%)
造訪人次 : 11845426 線上人數 : 65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藝術學院
戲劇學系所
--研究計畫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藝術學院
>
戲劇學系所
>
研究計畫
>
Item 987654321/943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943
題名:
移植 / 內化:從廣東宜人園到宜人京班---一個本土京班的研究
作者:
徐亞湘
關鍵詞:
日治時期
台灣
京戲
廣東宜人園
宜人京班
日期:
2004
上傳時間:
2009-08-03 14:12:17 (UTC+8)
摘要:
長期以來,一般社會大眾對台灣的京劇發展一直存在著「49 年之後/國民政府遷台 /外省人/外來劇種」這樣的刻板印象,事實上,京劇早在日治時期已成為台灣城鎮民眾所喜聞樂見的戲劇演出,不僅來台演出的上海京班不絕於途,台灣本地也開始產生了京調票房與職業京班,而台灣本地戲班移植京劇劇目、音樂、表演、舞臺美術進而豐富自身藝術表現的情形亦為常態,京劇在當時經由移植到內化的過程,可以說已是具備本土性格的劇種了。廣東宜人園為日治時期名聞全台的本土京班,原先為一群客籍人士所組演唱廣東戲的戲班,後因京戲盛行而改唱京戲。日治時期自1916 年至1937 年間計營運二十一年,戰後更名為宜人京班又延續至1961 年,前前後後計演出近五十年,乃是唯一跨越戰前/戰後,營運時間最長的本土京班。其於戰前為本土京班代表之一,戰後又在大陸京班甚至是軍中劇隊的京劇主流夾縫中,延續著台灣民間的京劇傳統這樣的文化意義,頗值得學界對其進一步予以研究。本計畫即在此認知基礎上,透過文獻史料的蒐集詮釋及田野調查的進行,希冀建立廣東宜人園、宜人京班的戲班史及藝人生命史,並在其藝術/文化/社會/政治的脈絡中,釐清「移植/內化」、「本土/外來」、「殖民/後殖民」等諸多相關論述的迷境。
顯示於類別:
[戲劇學系所] 研究計畫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902215E034.pdf
141Kb
Adobe PDF
900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