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市汛期(5月至11月)期間常受到梅雨鋒面、低壓帶、颱風、午後熱對流等天氣系統影響,這些系統極易引發強降雨。特別是在暖季期間的梅雨季及夏季,在弱綜觀條件下引發之午後對流常導致短時間內降下可觀的雨量,使防災人員與民眾可準備應對的時間有限,進而導致災情發生。過去已有許多研究對上述天氣性統進行個案分析、探討大氣環境場變化、系統結構特徵、地形的交互作用、預報因子等。以上成果所對應的空間範圍仍較為廣泛(如北部地區),然而地方政府對於水災災害防救可細分至行政區執行,因此本研究以桃園市範圍及其十三個行政區,於暖季弱綜觀條件期間,觀測到的午後對流降水之極短時強降雨(10毫米/十分鐘)事件日及前後各一日,並以歐洲中期天氣預報中心(European Centre for Medium-Range Weather Forecasts, ECMWF)再分析資料(ECMWF Reanalysis v5, ERA5)之850 hPa高度場、比濕及風場。探討該地區之時空分布特徵,及其綜觀環境的配置與變化趨勢,包括季節性變化、梅雨季與夏季的差異,及大氣環流之間的相互關係。
研究結果顯示,總事件數顯示復興區發生極短時強降雨最為頻繁,其次是龍潭區,而八德區則是第三。所有行政區在夏季的極短時強降雨事件頻率均高於梅雨季。分區顯示僅發生於平地地區的極短時強降雨事件頻率普遍高於山區,平地範圍內之沿海地區的事件發生頻率最低。各行政區發生極短時強降雨的各時段之頻率分布,平地地區主要時段集中在13(Local Standard Time, LST)到17 LST前。5月份,隨著高壓系統持續向東移動,事件日當天水氣稍微增加,提供了些微有利於對流發展的環境條件。6月份,在副熱帶太平洋高壓增強趨勢下,使巴士海峽地區轉為南風,使臺灣西南部(南部)轉為盛行微弱西南風(南風)時,再加上水氣移入增多而有利於該地區午後對流的發展。夏季期間的7月與8月,在潮濕的大氣環境條件下,雖然副熱帶太平洋高壓系統逐漸增強,但巴士海峽地區風場轉變為南風,使臺灣西南部(南部)轉為盛行微弱西南風(南風)時,整體上有利於臺灣西北部地區對流發展。將事件分為僅發生於平地或山區顯示,6月環境皆較為潮濕,平地受高壓影響程度低且有較弱的風速條件,山區則因地形影響,因此有利於午後對流的形成與發展。在7月與8月潮濕的環境下,副熱帶太平洋高壓增強與高壓脊北抬,巴士海峽地區的風場轉為南風時,使臺灣西南部(南部)轉為盛行微弱西南風(南風)時,無論在平地或山區皆有利於午後對流的形成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