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867/50733 (92%)
造訪人次 : 11882635      線上人數 : 1002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38257


    題名: 奈格颱風(2011)環流對於台灣產生之遠距降水強度影響
    The Influence of Typhoon Nalgae (2011) on the Remote Rainfall Around the Taiwan Area
    作者: 林振維
    貢獻者: 地學研究所大氣科學組
    關鍵詞: 共伴效應
    環流
    遠距降水
    日期: 2017
    上傳時間: 2017-10-03 11:41:07 (UTC+8)
    摘要: 台灣常受到西太平洋颱風的侵襲,主要受到颱風影響的期間為夏秋兩季,雖然秋季颱風直接影響台灣的機率較低,但在特定環境下,少數颱風的環流與北方東北季風系統產生幅合,並受到台灣東北部的地形影響,進而對台灣造成劇烈降雨現象,導致各式災情發生。本研究將以2011年奈格颱風個案,針對該颱風進行敏感度實驗,檢視不同颱風環流大小與台灣位置的改變,對於共伴效應所產生之低層輻合帶的影響,並探討不同輻合帶的位置對於台灣東北降雨量的差異。
    本研究利用WRF (Weather Research and Forecasting)的3.6版本,使用美國國家環境預報中心(NCEP)的全球分析資料為初始場進行模擬,設計三層巢狀網格﹑最高解析度為3.33公里,時間解析度為6小時,並採用WRF內建的TC-Bogus渦旋植入方式設計兩系列敏感度實驗,分別為颱風環流大小實驗與移動台灣地形實驗。
    分析結果顯示,在本研究所探討的時間內,兩系列敏感度實驗中所有颱風的路徑皆差距不大,當植入不同環流大小的渦旋時,共伴效應所產生的低層輻合帶相對於台灣地形的位置有所不同,環流較小的實驗組因為低層輻合帶較為南邊,使得東北季風更為南侵,造成東北風與地形的交互作用較強,也因為此個案的輻合帶於共伴後期逐漸北抬,較南邊的輻合帶北抬也對於台灣東北陸地的影響時間較長,導致宜蘭南邊山區降水時間延長並有較多的降水。移動台灣的敏感度實驗發現,將台灣往北移動後,雖然輻合帶位置尚未影響至台灣東北,但地形北移後使得東北風對於宜蘭地形的影響增強,直接與宜蘭山區產生地形效應,使得降水量較多。反之,台灣地形南移後,台灣東北則受到明顯東南風的影響,且輻合帶位於更為北面的外海,使得環境不利於降雨持續,導致較少的降水。
    顯示於類別:[大氣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229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