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9946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833/50693 (92%)
Visitors : 11847111      Online Users : 339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9946


    Title: 俄漢口語交際中手勢的民族文化特點
    Authors: 謝欣娟
    Contributors: 俄國語文學系
    Keywords: 身勢語
    副語言
    手勢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27 13:44:47 (UTC+8)
    Abstract: 論文摘要

    前言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了解民族文化功能特質是必要的。我們從理論和實例上針對這個問題進行研究,不只是在外語學習上,從社會、心理、文化及歷史背景等角度上都存在著學習語言的途徑。我們運用語言國情學字典裡的範例,觀察語言呈現出的民族文化功能。現今運用語言國情學來學習俄語,擁有穩固的成效;例如外國人在學習俄語課程的同時,學習當代性的歷史以及文化,加深學習的印象及有效幫助外國人認識俄羅斯民族的特性。作者Г. Д. Томахина 以廣義的方式定義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語言國情學 )一詞,以區域性的研究作為語言學的基礎,其中語言單位具有鮮明的民族文化涵義。無疑地,語言國情學在外語教學過程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我們無法認同語言學家及學校教師所提出的方法論,主張單獨將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ение (語言國情學) 強制性的納入外語教學過程中。由於學習者缺乏區域研究的知識背景,將產生語言學習不足,容易造成說錯話,解讀文章時產生障礙以及譯文的曲解。口頭交際及日常生活的語言對話時知識背景的理解是非常重要。人們在交際的過程中,口語及非口語行為經常表現出複雜且交錯的相互作用。因此口語行為及非口語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連結性。當人們在進行口語交際時經常會展現手勢及臉部表情(笑容),面對不同的禮儀而呈現出富表現力的面容及姿態。這類的行為在語言學的學術定義上:總稱為Кинесический язык (身勢語)、Параязык(副語言),也就是人們經常說的身體語言。根據研究資料顯示,從句法規則及詞法的條件下口語及非口語代碼是有系統性的相互滲透及調和。這些具體交際行為結構是口語及非口語手段相互影響的成果。實例性的語言交際情況,語言及手勢之間的關係是具有共性功能。語言規則中副語言學的地位定義,學者Г. В. Колшанский認為副語言並不是語言系統中易於剃除的附加或是多餘的客體,而是口語系統中副語言具備特殊功能要素,也就是交際的子系統裡作為補充口語交流系統的獨特功用。

    研究人員們觀察後達成一個共同的見解,身勢語是具有民族性的;就像是自己本身的語言。不只是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的身勢語行為具有本身的獨特性,例如拉丁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習慣在人們碰面及分手時,會互相親吻及擁抱對方。(甚至是和陌生人,也會有這樣的習慣);像是委內瑞拉人同樣具有獨特的身勢語行為,例如被稱為 simpatica familiaridad (甜蜜的熟悉)殷情且不拘小節親暱的態度。實際上,握手打招呼並不存在於委內瑞拉,人們碰面時,通常以擁抱對方或是拍拍彼此肩膀的方式打招呼。特別是位於大西洋及太平洋沿岸的西班牙裔居民,以積極的姿態來打招呼是他們的特色。科斯塔居民打招呼的方式讓人有不可抗拒的特質,這些專家認為都是具有民族文化的特點。

    各式各樣的語言禮節交際情況下產生身勢語是典型的現象;特別是在引起對方注意、送別、遇到熟識的人以及抒發情感等條件下。在這些情況下,發現具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的特性,就像是自己天生的語言。在俄語教學方法中,將禮節傳統與俄語結合在一起,讓外國人更容易的學習俄語。語言禮節的產生經常展現於語言及副語言功能的綜合體,這也就是語言交際的單一文化標誌性。他們運用在一系列各式各樣普遍性的語言交際情況上,在這些情況中發現直接地表達自己民族文化特性以及各自的文明特色。根據這些問題擁有豐富的理論性及實踐性的文獻資料。針對這些因素,學者Е. М. Верещагин 和 В. Г. Костомаров 描述:「依我之見,這些文獻資料對於俄語教學的實踐家是寶貴的知識。」眾所皆知,當外國人在語言創作上雖然完全遵守正確的俄語文法所寫出來的作品,但是當道地的俄羅斯人拿來評論時,經常得到這樣的答案:『完全正確,但是我們不這麼說』。

    本研究在俄語教學課程上,翻譯理論和問題實踐上運用對比的方法獲得理解民族文化語言涵義是非常重要。這些觀點從民族文化語言交際特性的專題中獲得了驗證。這些綜合性的研究,根據我們的觀察,跨文化的國際溝通所產生的問題主要是以理論性的觀點解說寬領域的思維模式。作者А. А. Леонтьев, Ю. А. Сорокин, Е. Ф. Тарасов, И. Н. Горелов 指出學習外語時,人與人之間溝通時衝突的產生是因為彼此互相理解不足,例如歸屬不一樣的文化以及說著不一樣的語言(也就是民族文化的特異性)。學習民族文化語言行為的獨特性,口語及非口語元素的集合體不只是呈現在外語教學上,甚至在語言學術研究過程中也佔據重要的地位。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學習外語除了可以完全掌握翻譯及解析文學作品外,同時也可以理解副語言民族文化獨特性的機會,並且建立了一個在特定的社會群組中交際行為的範例。作者А. А. Акишина, Х. Кано. 現今著名的手勢字典中,作者進行文章的分析為基礎架構,其中最近的著作: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а жестов» (2003)(手勢語言字典),字典裡包含1300篇字典條目。

    整體而言,手勢語言字典 相關研究提出以下的規則:
    1. 實際的交際行為呈現出有系統性且有組織性的口語和非口語手段相互作用,並且提出口語和非口語行為在交際範圍裡是不可分割的關係,也就是說非口語交際方法的學習在外國人學習俄語的過程中佔有重要的意義。
    2. 針對翻譯理論及翻譯實例所涉及的問題提出詳細研究的見解,在中國外語教學方法中,證明了現代語言學習趨勢及語言學研究方向。
    3. 語言國情學字典提供外語教學的重要成分及方法,尤其是俄羅斯語文學的知識及實例,而中國語言學裡有理論及實例的詳細研究以及語言方法的解說及具有系統性的呈現出民族文化特性。

    研究大綱:
    壹、 副語言學主要方向和形成
     非口語交際在語言學裡的定義。
    現代語言學理論的創始人Ф. де Соссюр說:「當符號學就像科學一般的發展時,將針對符號學表達方式的能力提出問題,在完全<自然>的情況下,以標誌為基礎;如啞劇。」假如符號學具有自己的代表意義,以標誌隨機性為基礎的系統組合仍是符號學分析的主要項目。
    二十世紀符號學的研究是以上述這些思想的延續和發展。我們將符號學認定是一般理論研究溝通現象;並且認為以傳統既定的代碼或是標誌性系統為基礎所建構的訊息。因此,符號學規則被歸列於相當模糊複雜的地位,包含動物符號學、觸覺的交流、味覺的代碼、醫學符號學、甚至於口哨聲或是嘴巴發出的聲音等,其實都是稱為副語言學。
     古希臘演說術:古希臘人大談民主闊論時,利用詞語和手勢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人與人交際和表達方法是人類社會不可分割的本性,經常也是密切觀察的目標。人類社會的發展中,交際現象的影響反映於口語和非口語行為上。首先人類說話時,臉部表情(微笑)和手勢是為了要引起對方注意的行為,絕對不是理論性和實例性的觀念可以解釋的行為;實際上是一種實務性觀念同時也影響了演說術的形成。因為我們認為依據社會關係和國家組織的形成,交際的實際應用和學術科目是可能連結在一起的。伴隨著世紀的演變而累積的演說術經驗,被認為是;從現代語言學的領域中脫穎而出,累積了豐富的文獻資料能夠充實現代語言學的理論以及和現代語言學的規則緊密結合。基本上從我們的角度去觀察,對於學術實例的手勢解說。它的起源分水嶺絕對不是在19-20世紀。這必須追溯到遠古時期(古希臘時代)。古希臘雅典民主時期,演說術形成系統化的規則並且成熟發展。
    在這期間,每個享有充分權利的公民必須具有在公眾場合公開發表自己的言論思想的能力這是身為國家公民所需具備的必要的條件。(發言內容以關於重要人物的文學作品思維或是文學論證等)。
     中世紀演說:中世紀教宗禱告時利用語言的表達及手勢來傳達宗教的真理。
    基督教時期排斥遠古文化;像是異教文化。反而,演說術的成果持續積極地被運用,但是現今已有新的分支-像是教堂的演說術分支(神學)。
    民主形態衰退後政治言論的地位也跟著下降,宗教儀式席捲了希臘和羅馬的教會學校。教會培訓神職人員向教徒及信徒們傳教和虔誠的溝通。漸漸地,文學形式遍及地區小學和大學教育。以裝飾美學為原則加深了演說術的影響。在這個階段中,文學的擁護者不再關心民主演說術。在18世紀中葉歐洲結束了演說術的發展方向。

    貳、 俄羅斯和中國的演說術中各自表現出民族文化的獨特性
     古羅斯的演說:由於領土分界的關係(歐洲-俄羅斯),俄羅斯的民族文化特徵和演變與歐洲密不可分
    民間傳統是古羅斯演說術的基底,而拜占庭和南斯拉夫演說術的模式依據公元988年的基督教影響。古羅斯演說術的特點著重於口頭上道德教義的宣揚、在公開演講和對談時以溫和謙卑的方式表達:同時利用富於情感的舉止及口號。他們相信,語言是一份禮物;一種偉大的美德;上天所賜予人們;在基輔羅斯古代語言模式的形成不只是受口語詩歌的影響還有教會斯拉夫文獻中的祈禱儀式所影響。在古羅斯時代具有一系列正面評價含義的同義詞,也就是說好話的技巧:<幸福的語言、珍貴的語言、優美的語言、甜的語言、黃金般的語言>以及能言善辯的演說術。古代具有價值性的語言必然涉及道德和倫理層面。古代演說術被認為不只是學習說好話的學科和藝術;首要目的是吸引人們走進教堂認識上帝的學科和藝術。
     中國古代演說術:中國思想家(孔子),中國文化的中心思想代表人物
    中國演說術被認為是智慧的象徵。中國古代思想家是傑出的演說家。是純屬虛構的神話還是目擊者的證實,無以論證;孔子七歲時已經可以和學識淵博老經驗的智者對談如流;就像是小孩子玩遊戲及玩玩具這麼都輕而易舉。然而從此研究中更顯著的發現,中國古代語言的學習發展與俄羅斯語言發展相對比,等於是兩個完全截然不同文化環境以及兩個沒有交集的學習道路。
     中國古代及古羅斯的語言文化:民族文化思想的基本源頭和組成的特性,種族特性及社會環境影響(美學、道德)造成語言民族文化的形成。
    交際被認為是根據世世代代漫長的歷史所洗禮過後的禮儀習俗,在某種形勢下自然而然的發展出無阻礙且無衝突的對談,以歷史文化為主要背景成為社會溝通的模範和原則。上述的總稱產生了共通意識;民族意識,表達自我思維模式相當於民族思維演說。思維演說是符合民族語言的綜合體;也就是關於社會相互影響下所產生對於美感和道德模式的普遍性觀點。在社會背景的組織中,思維演說的文化組成有自己的歷史演變過程。

    參、 東方-西方: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的呈現,俄漢民族文化交際
    上,產生文化的差異性,相對的造成相互諒解的困難性
     在副語言手段的運用上,呈現俄羅斯獨有的手勢及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根據心理學、語言學、民族學、人類學及教學法等領域的專家們的觀察,在不同國家中手勢的展示是人們溝通的重要元素。在拉丁美洲(哥倫比亞2000年出版的手勢字典),統計資料顯示出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家人們使用手勢的比率相當高;相對的北方民族的國家反而較少使用手勢;像是日本手勢的運用也比較少,反而俄羅斯使用手勢的比率比芬蘭多,但少於法國。
     在副語言手段的運用上,呈現中國(台灣)獨有的手勢及反映出民族文化的特殊性
    我們介紹中國(台灣)近期產生的手勢,由於社會中某些日常會發生的事件影響下產生的新手勢。想要理解這些手勢,必須先熟知歷史、社會、政治、經濟相關評論和語言國情特質等才能更清楚的明白手勢的涵義。
    此研究中我們挑選了一些中國(台灣)常用且有趣的手勢範例:
    1. 打招呼的手勢,每年到了中國(台灣)的新年(農曆1月1號),人們會彼此向對方展示出這個手勢(雙手十指緊扣相握,並舉高上、下擺動)同時說著:「恭喜、恭喜發財」。
    2. 斷絕友誼關係:切八斷、一刀兩斷;兒時小孩的把戲,每當小孩子因為一些無聊的瑣事吵嘴時,當有一方不想跟另方再當朋友時,小孩子就會把兩手的食指連成一條直線或是雙手舉起、手臂朝著對方,指頭碰指頭形成一個”門的’形狀;同時說著:「我要跟你一刀兩斷或是切八斷」。但是這畢竟是小孩的把戲,通常隔天一覺醒來,才剛斷絕朋友關係的小孩們,今天早上卻又和好了;又或者到了下午又斷絕關係了。畢竟這只是小朋友之間的手勢交際行為。
    3. 達成協議,約定好了的手勢(簡略版):這個手勢對象通常是小孩、男女朋友、大人對小孩、姊妹淘之間等。當彼此向對方承諾一件事情,並且答應對方一定會幫對方實現這個願望時,答應幫對方實現願望的人會先比出台灣數字手勢的六;同時說著:「我們來打勾勾,這是我們之間的秘密。」另一方也比出六的手勢及將小拇指勾住對方的小拇指,並且雙方的大拇指相互碰上(也就代表著蓋過手印了,這是我們的約定)。
    4. 出自公益團體八八水災的手勢:2009年8月8日台灣發生了不幸的天然災害,八八水災,當時造成了很多的災難,公益團體為了要招集人們募款救災,產生了這個手勢,將兩隻手比出台灣的數字三,並且將雙手的食指及大拇指作成的兩個圈連接在一起;形狀像一副眼鏡(代表著網路平台的透明化,請發揮愛心捐款救災);同時雙手的食指及大拇指作成的雙圈,就像是一個阿拉伯數字8(代表著88水災)。
    5. 婦女醫療保健的手勢:電視公益廣告經常請台灣名模藝人擔任健康大使,比出台灣數字手勢3,但是中指、無名指及小指必須全部緊貼彼此,整體形狀像一個立體的阿拉伯數字6;同時喊著:「六分鐘護一生」的口號。關於子宮頸抹片檢查,只需要六分鐘的簡單健康檢查,就能夠保護您一生。
     臉部表情(笑容)的代表性,俄漢呈現各自民族文化的特殊意義
    中國(台灣)無等值性的手勢是我們主要研究的重點之一,以系統化的方式比較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的手勢的民族文化特點。不僅僅是以手勢為單位,我們也針對臉部表情(笑容)所代表的符號標誌進行研究。臉部表情(笑容)的代表涵義和親和力的差異在俄羅斯和中國(台灣)呈現不同的解讀。例如一個臉部表情(笑容)的展現,在所有的民族看來是具有各自的用途。臉部表情(笑容)的運用和各國廣義的意義存在著不同的解說,取決於這個臉部表情(笑容)符號的依屬性和某些特定的文化標誌。此次研究認為,在臉部表情(笑容)中有許多的例子可以做比較,並且想要理解這些臉部表情(笑容)的表現在俄羅斯和中國(台灣)含有哪些用意。
    此研究中我們對於依據學者們的文獻統整微笑的種類:
    笑容,即人們在笑的時候所呈現出的面部表情,它通常表現為臉上露出喜悅的表情,有時還會伴以口中所發出的歡喜的聲音。在日常生活之中,笑的種類很多。它們絕大多數都富於善意,但也有極少數失禮、失儀。
    (1)含笑,是一種程度最淺的笑,它不出聲,不露齒,僅是面含笑意,意在表示接受對方,待人友善。其適用範圍較為廣泛。
    (2)微笑,是一種程度較含笑為深的笑。它的特點,是面部已有明顯變化:唇部向上移動,略呈弧形,但牙齒不會外露。它是一種典型的自得其樂、充實滿足、知心會意、表示友好的笑。在人際交往中,其適應範圍最廣。
    (3)輕笑,在笑的程度上輕微笑為深。它的主要特點,是面容進一步有所變化:嘴巴微微張開一些,上齒顯露在外,不過仍然不發出聲響。它表示欣喜、愉快,多用於會見親友、向熟人打招呼,或是遇上喜慶之事的時候。
    (4)淺笑,是輕笑的一種特殊情況。與輕笑稍有不同的是,淺笑表現為笑時抿嘴,下唇大多被含於牙齒之中。它多見於年輕女性表示害羞之時,通常俗稱為抿嘴而笑。
    (5)大笑,是一種在笑的程度上又較輕笑為深的笑。其特點是:面容變化十分明顯;嘴巴大張,呈現為弧形;上齒下齒都暴露在外,並且張開;口中發出“哈哈哈”的笑聲,但肢體動作不多。它多見於欣逢開心時刻,盡情歡樂,或是高興萬分。
    (6)狂笑,是一種在程度上最高、最深的笑。它的特點是:面容變化甚大,嘴巴張開,牙齒全部露出,上下齒分開,笑聲連續不斷,肢體動作很大,往往笑得前仰後合,手舞足蹈,淚水直流,上氣不接下氣。它出現在極度快樂、縱情大笑之時,一般不大多見。

    肆、 運用辭典學規則,統整編列副語言學民族文化特殊性的呈現
     編列手勢字典:非口語手段的呈現,解說其目的及方法
    按慣例語言學字典的字典條目有兩個主要的資訊形態:文獻背景(來源)、它的解說。俄羅斯手勢字典依據這樣的形式組成;作者: С. А. Григорьев, Н. В. Григорьев, Г. Е. Крейдлин
    俄羅斯手勢字典(2001)。這本字典總共分成15個部分包含特定的手勢所具有的特定資訊:
    1)字典條目的來源。
    2)修辭註解。
    3)手勢姿態的描述。
    4)延伸性的相關用法。
    5)關聯性的手勢。
    6)詳細的解說。
    7)在什麼情況及條件下手勢的使用。
    8)手勢的同義詞。
    9)伴隨的聲音。
    10)百科全書和文化性的手勢知識。
    11)別名。
    12)用語。
    13)文字圖例。
    14)相似性的手勢。
    15)聲音和語言的相似性。
    獨立性的字典條目還包含個別的資訊評論報告。
     以專業學術字典文獻,反映出民族文化手勢的標誌特點
    作者А. А. Акишина的Жесты и мимика в русской речи (ЖМРР) [Акишина 1991] (俄語的手勢和臉部表情(笑容))是第一本集結了196個俄羅斯手勢的字典。俄羅斯手勢和臉部表情(笑容)的語言學解說字典奠定了俄語教學上基礎。作者編列這本字典的目的是方便讓外國人學習俄語以及進行高階的俄語文學翻譯。
     手勢字典的運用,呈現特有的中國(台灣)手勢實例
    作者Е. М. Верещагин и В. Г. Костомаров首先提出在外語學習的過程中,非口語溝通相關的問題。Е. М. Верещагин 指出語言國情學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語義的特質具有豐富的個人內在心理想法,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的學習有利於學習語言和文化的體現者。無可厚非的,對外語學習過程中,非口語行為的培訓是必需的,同時現今非口語溝通的辭典文獻在俄語教學、外語課程上成為單一研究的一門學科。

    研究目的
    學習挑選、比較及解說俄漢口語交際非口語單位民族文化獨一無二的標誌是這次的研究目的。
    1. 分析副語言交際方法中主要的方向。
    以手勢及臉部表情(微笑)為研究單位,從理論和實例上進行研究。
    2. 針對俄漢語言文化辨識,編制具有民族文化身分等值的手勢。
    中國(台灣)手勢的編制,利用具有形容手勢的中國成語、諺語,
    系統化的進行分類。
    3. 確定非口語交際行為民族文化單一獨特性的形成來源。
    運用學者們的學術性文獻進行分析,歷史的演變背景,找出非口語交際時的文化獨特性。
    4. 編制表達中國(台灣)手勢字典條目範例,並提出在俄語文化中理解中國(台灣)手勢的困難性。
    此論文研究的附錄中,除了挑選出中國(台灣)數數的手勢和一些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中國(台灣)手勢根據歷史背景、社會事件環境影響等。

    研究對象
    臉部表情(笑容)及手勢單位為俄語交際的研究項目,紀錄在相應的字典裡,像是作者系統化的圖片、見解準備中國(台灣)手勢字典的資料。實用字典是具體的資料來源: Акишина А. А., Кано Х. Жест и мимика в русской речи(俄語手勢及臉部表情(笑容)). Лингвострановедческий словарь(語言學字典). М., 1991; Григорьева С. А., Григорьев Н. В., Крейдлин Г. Е.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а русских жестов(俄語手勢字典). М., Вена, 2001; Даль В. И. Пословицы русского народа(俄語民族諺語). М., 1998; Дмитриева Л. И., Клокова Л. Н., Павлова В. В. Словарь языка русских жестов(俄羅斯手勢的語言字典). М., 2003。

    研究目標
    俄漢民族的非口語交際行為臉部表情(笑容)及手勢單位對比解說語言國情學的觀點是研究的目標,描述及比較在教學詞典反映出民族特色。

    學術研究的新成果
    學術研究的新成果,試圖中國手勢系統化,編制俄語文化交際中所沒有的且反映中國民族文化的字典條目。因此,這項研究結論及概要補充了民族文化語言行為標誌單一性的詳細語言知識。

    研究的實際意義
    此份研究可運用於語言實習課程、俄羅斯詞彙學及詞典編篡閱讀課程、語言國情學課程上,或是在國外工作上(包含中國(台灣)及俄羅斯)。值得一提,關於學術辭典的編篡發展,具體的(字典)文獻蒐集及準備是必要的。

    研究方法:
    1.根據論文研究主題來研究專業學術文獻。
    2.確定基本的研究方向及目的。
    3.制定研究程序。
    4.挑選研究資料並且系統化進行分析。
    5.驗證研究結果。

    資料來源
    1. 俄羅斯語言國情學字典(關於手勢、臉部表情)作為具體的資料來源;
    作者:А. А. Акишина, Х. Кано.
    書名:俄語語言國情學手勢及臉部表情字典 – М., 1991;
    作者:С. А. Григорьева, Н. В. Григорьев, Г. Е. Крейдлин
    書名:俄語手勢字典. – М., Вена, 2001.
    2. 中國(台灣)成語字典(關於手勢、臉部表情)作為具體的資料來源
    3. 俄語口語會話的研究和實例
    4. 漢語口語會話的研究和實例

    結論
    闡明碩士論文所申請的主題及所預估的目標成果,確立了研究大綱及論文的章節和段落內容。因此,研究動機、理論性的新成果及實用價值和研究目的、任務、資料及方法都於前言中論證。主要分為四個章節,每一章節中分三個小節。

    第一章
    以簡短的文章描述副語言學研究的基本方向及歷史演變,運用短文揭示了符號學的特殊功能及在語言學和心理學的學習途徑來研究非口語溝通方法。副語言研究學科成形主要時代反映於歷史背景中,古希臘時期,手勢、臉部表情(笑容)已經是科學實用課程。副語言的演變引領歐洲的文明,對於學術思想、社會結構及宗教發展上具有偉大的貢獻。
    第一步從古典修辭學中所描述語言和副語言運用功能作為非口語成分。事實證明,詞語和手勢對於著名的修辭學家在公開演講上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從古至今,所有社會思潮及發展階段,利用這種語言溝通工具來傳達及執行宗教道義、哲學和社會政治學說。我們得出一個論點,民族文化手勢特徵的發展是以語言文化傳統作為背景。

    第二章
    俄漢修辭文化反映語言傳統的民族特點,語言行為產生是因既定的歷史背景、社會和文化心理學特徵所組成語言和手勢。因此,俄漢的笑容及手勢行為確立了民族語言的特異性。(學者: А. К. Михальская) 提出語言行為的標準及形態表現於社會大眾生活裡,接收了一整套交際的規則及條例 (生活的特殊性、推理的方法,講話的形式和風格以及非口語溝通行為的輪廓)。可以想像,研究工作中不僅是實際的描述俄漢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形式的特質,也提出民族文化獨特性的背景以及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地域性的區分,分析社會文化溝通習慣。

    第三章
    東方-西方:俄漢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行為以更具體的方式做對比,提出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的民族文化特點所產生相互影響的問題。在此,有鑑於語言國情學理論中無等值性的俄羅斯手勢,我們運用劃分法,比較中國(台灣)的民族文化特點。

    最後,臉部表情(笑容)是人際交往時最常見非口語行為的符號之一,解說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的臉部表情(笑容)之運用和涵義。根據此研究概念,特別著重於俄羅斯和中國(台灣)諺語及成語的使用,根據民族文化做為基底,體現在溝通行為中作出民族習慣的對比。為此,運用當代著名俄羅斯手勢字典及辭典學的面向來分析副語言學民族文化特點的方法;字典裡分析手勢的任務、目的和結構。語言國情學字典完整的描述臉部表情(笑容)和手勢的民族文化特點。
    本研究運用俄羅斯和中國(台灣)的手指數數的實例進行比較。在語言交際中這些手勢的運用;如手指數數明顯地令人產生了質疑(我們於附錄中提供手指數數的照片及解說),驗證副語言的語言國情學民族文化單一性的標誌。

    本研究運用手指數數的實例,進行俄羅斯和中國(台灣)手勢的比較。在語言交際中這些手勢的運用;如手指數數明顯地令人產生了質疑(我們於附錄中提供手指數數的照片),辨識副語言的語言國情學標誌單位。最後一個章節裡討論字典編制的規則、挑選問題、資料分析、字典條目的結構等(字典於附錄之中)。

    以下是這次整體的研究所歸納出的成果:
    1. 首先,科學實例的描述和遠古時代的論證獲得語言和手勢的是具有相互性。手勢跟隨著語言,作為語言相互作用的手段;巧妙的運用將會影響語言的整體品質,增加其影響的效果。
    2. 二十世紀根據符號學、社會語言學和溝通理論進行非口語溝通功能的研究,延伸後續的副語言學的發展,主要是因為專家們認為溝通領域的應用包含人們的心理語言、民族語言、一般語言相互作用的影響。
    3. 專業學術文獻的分析,根據碩士論文的主題指出在語言交際中,口語及非口語方法之間的關係是互補性質、解釋、可以取代彼此,同時也確立了非口語溝通方法和口語交際具有牢不可分割的地位。
    4. 闡明和編列具有語言等值性語義的手勢;同時也具有俄漢語言文化的民族文化獨特標誌。附錄中解說中國(台灣)手勢的民族文化標誌性。
    5. 我們所掌握的理論來源不只是具有俄漢身勢語的實際文化要素,同時也說明不同文化習慣歸屬於自己獨特的身分;對比俄漢的語言文化,表達出自己的民族思維。

    Title of dissertation:
    Cross-Culture Specific of Gesture in Russian and Chinese Communication

    Key words:
    National-cultural specifics, paralanguage communication, ethno-cultural-specific elements,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gestures of Chinese and Russian

    Name of Institute: Graduate Institute of Russian Language & Literature,Chinese
    Culture University

    Graduate date : June 2011
    Degree conferred : Master
    Name of student : Hsieh Hsin Chuang
    謝欣娟 Advisor : Dmitri Voronin
    德米特里 華洛寧

    Research Aims and Objectives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investigate and integrate the nonverbal ethno-cultural iconic units in Russian and Chinese verbal communication.
    1. Major direction of analysis: Learning of paralanguage communication methods
    2. To present, integrate and list special gestures with equivalent ethno-cultural value in Russian and Chinese language and culture.
    3. To justify the sources of formation of ethno-cultural-specific elements i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4. To attempt to integrate dictionary-typ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Chinese gestures in Russian culture and mindset.
    Chapter 1
    The basic directions and history of paralinguistics were described with short articles. Short articles were applied to disclose the special functions of semiotics and the methodology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research in terms of the learning path of linguistics and psychology. The formation of paralanguage studies into a scie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historical background. In ancient Greece, gestures and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were already part of scientific and practical discourse. The evolution of paralanguage has led European civilization and brought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to intellectual thought, social structure and religious development.
    First, the usage and functions of language and paralanguage described in classical rhetoric are nonverbal constituents. As a matter of fact, both language and gesture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the public speeches delivered by famous rhetoricians. This is because from past to present, such types of language and communication tools have been used to communicate and practice religious doctrines, philosophy, social science and political science in all social thought and at all social development stages. An argument is obtained: ethno-cultural gestures and features are developed from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dition.
    Chapter 2
    Russian and Chinese rhetoric and culture reflect the ethnic features of language and tradition. A speech act is the product of the language and gestures formed with the features of the set historical background, socio-psychology and cultural psychology. Therefore, Russian and Chinese smiles and gestures have established the ethno-linguistic specificities of both languages. According to А. К. Михальская, the standard and style of a speech act are presented in public life, which is a collection of the complete set of communication rules and regularities (the specifics of life, the methods of inference, the forms and styles of speaking, and the shape of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behaviors). It is understandable that in addition to an actual description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and gesture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people, this study proposed the background, historical changes and regional differences of ethno-cultural uniqueness to analyze social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bits.
    Chapter 3
    East-West: It is a more concrete comparison of the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and gesture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people, in order to propose the mutual influence of the ethn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and gestures. As there is no equivalent for some Russian gestures in cultural linguistic terms, the Chinese (Taiwanese) ethn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were compared after division.
    Lastly, as the facial expression (smile)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symbols, the usage and meaning of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of Russian and Chinese (Taiwanese) people were delineated. Based on this research concept, the usage of Russian and Chinese (Taiwanese) proverbs and idioms were emphasized to contrast the communication habits of Russian and Chinese people on an ethno-cultural foundation. Hence, the ethn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paralanguage were analyzed based on the famous Contemporary Dictionary of Russian Gestures and a lexicographical approach. In the dictionary, the mission, purpose and structure of gestures were analyzed. A full description of the ethno-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facial expressions (smile) and gestures is found in A Dictionary of Cultural Linguistics. In this study, finger counting between Russian and Chinese (Taiwanese) people were compared. The usage of these gestur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such as finger counting which apparently baffles people (finger counting is illustrated with pictures in the Appendix), was applied to verify the ethno-cultural uniqueness of paralanguage in cultural linguistics term.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Russia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d Graduate School]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gsweb553.pdf3915KbAdobe PDF1379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