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9762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Items with full text/Total items : 46833/50693 (92%)
Visitors : 11856383      Online Users : 621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Scope Tips:
  • please add "double quotation mark" for query phrases to get precise results
  • please goto advance search for comprehansive author search
  • Adv. Search
    HomeLoginUploadHelpAboutAdminister Goto mobile version


    Please use this identifier to cite or link to this item: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9762


    Title: 春秋時代的變法
    Authors: 蕭采妮
    Contributors: 史學系
    Keywords: 變法
    春秋時代
    晉國
    齊國
    吳國
    越國
    楚國
    鄭國
    Date: 2010
    Issue Date: 2011-10-20 10:53:52 (UTC+8)
    Abstract:  變法的目的在於「富國強兵」,在春秋時代的齊、晉、楚、鄭、吳、越六國都有實施變法。其中鄭國算是小國,在春秋初期鄭莊公有「小霸」之稱,但後來諸子爭位,使鄭國遠離霸業。到鄭簡公時,子產為國家實施一連串的措施,雖然只能使國家維持跟大國間的穩定狀態,並無法與大國抗衡,但能使國家二十年都沒發生戰爭,算是相當了不起了。
      本論文主要探討上述六個國家變法的目的、內容以及成效和對戰國時代可能產生的影響。春秋時代時,周天子的地位已經下降,許多國家已經不聽從周天子的命令,甚至長年沒有繳交貢賦給周天子。各諸侯國間的道義已蕩然無存,各國互相兼併、侵占。除了各國間的問題,還要擔心圍繞於中原四周的外族,在這種情況下,齊桓公成為第一個霸主,以「尊王攘夷」的口號,使各諸侯國團結一致對抗失德的國家以及外族,避免中原文化毀滅。孔子就曾經讚賞管仲云:「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齊桓公晚年霸業已經衰弱,各國又進了互相兼併、侵占的狀況,宋襄公有繼霸的想法,召開盟會卻遭到楚國的嘲弄,又因太過講求仁義而在泓水之戰大敗並因此重傷而亡。直到晉文公流亡十九年,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國復位,有多位忠臣的輔助下使國家強大,甚至在城濮之戰大敗楚國,阻止楚國北上,逝世後於崤之戰大敗秦國,阻止秦國東進的思想,更重要的是晉文公做到了齊桓公沒有完成的使蠻夷降服,晉國與夷狄相鄰,地理位置上本就相當危險,
    晉文公利用聯姻、武力的方法徹底的使蠻夷降服,解決了長久以來的蠻夷問題。晉文公之後,晉國一直處於霸者的地位,期間雖然楚國一度強大與之對抗,但在鄭國騎牆式外交的手法上疲於奔命,最後同意「弭兵」。春秋末期吳國崛起,吳王闔廬最大的功績是攻入楚國的郢都,楚國幾乎滅亡了。吳國與越國相鄰而居,無論是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幾乎都是相同的。伍子胥就說過兩國絕對不能並存,有吳就沒有越,有越就沒有吳。越國於夫椒之戰大敗後,越王句踐就無時無刻想要報仇,他忍受了不少屈辱,在賢臣的輔佐下,對吳國假裝謙卑,暗地裡等待時機,趁吳王夫差開黃池之會時攻吳,最後成功報仇,滅了吳國。
      這六國國家的變法對戰國時代的變法究竟有沒有影響?雖然沒有相當充足的文獻說明其前承後繼的關係,但由於兩者的相同性可以猜測是有可能的。
    Appears in Collections:[Department of History-Graduate School] thesis

    Files in This Item:

    File Description SizeFormat
    gsweb1.pdf97KbAdobe PDF283View/Open
    gsweb2.pdf285KbAdobe PDF265View/Open
    gsweb3.pdf354KbAdobe PDF201View/Open
    gsweb4.pdf2224KbAdobe PDF1795View/Open


    All items in CCUR are protected by copyright, with all rights reserved.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Feedba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