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388014      線上人數 : 1320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查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 進階搜尋
    主頁登入上傳說明關於CCUR管理 到手機版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689


    題名: 應用微振量測驗證仿古磚牆修復成效
    作者: 陳宗憶
    關鍵詞: 微振量測
    仿古磚牆
    修復成效
    日期: 2007
    上傳時間: 2009-08-27 11:13:53 (UTC+8)
    摘要: 台灣的地理位置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地震頻繁。921地震後,古蹟及歷史建築之保存與維護課題,更受到重視。根據921地震建築物震害調查發現,磚造建築物是損壞最為嚴重的構造。古蹟及歷史建築之抗震能力主要多為其牆體結構所貢獻,牆體易受到材料老化或外力之影響,使其抵抗地震的側向勁度能力減弱,有定期監測之必要性,以預防其突然傾倒毀壞。
    以微振量測之技術,用於識別磚牆體振動週期之變化,已有先例,卻鮮少用於驗證古蹟及歷史建築之修復成效上。因此本研究對象為磚牆,模擬構造與古蹟及歷史建築牆體相仿之磚牆,施予人工外力,進行階段性之破壞試驗,觀察並紀錄其結構體逐漸損毀之狀態,同時進行微振量測識別牆體結構振動週期之變化情形。
    仿古磚牆破壞試驗執行完畢後,依文化資產保存法相關規定修復磚牆試體,並再次進行破壞試驗與牆體微振量測,以驗證微振量測可否檢測古蹟及歷史建築牆體修復成效之適用性,同時驗證古蹟暨歷史建築牆體修復之成效。研究發現,試體未破壞前之振動週期為0.099秒,破壞後振動週期為增長為0.111秒,修復後振動週期縮短為0.086秒。由振動週期變化之情形,可知牆體修復後之勁度較修復前為高,因此日後可在牆體修復前先進行微振量測,並於修復後再次進行量測,以兩者之比較作為修復成效之初步判斷基準。
    顯示於類別:[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格式瀏覽次數
    index.html0KbHTML344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