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Item 987654321/1309
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笔数/总笔数 : 46962/50828 (92%)
造访人次 : 12410629      在线人数 : 1257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寻范围 查询小技巧:
  • 您可在西文检索词汇前后加上"双引号",以获取较精准的检索结果
  •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寻,建议至进阶搜寻限定作者字段,可获得较完整数据
  • 进阶搜寻
    主页登入上传说明关于CCUR管理 到手机版


    jsp.display-item.identifier=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309


    题名: 社區意識與戶外活動空間關係之研究
    作者: 彭榮齊
    关键词: 社區
    活動空間
    社區意識
    日期: 2008
    上传时间: 2009-08-11 15:01:00 (UTC+8)
    摘要: 工業化發展後,美國社會理論學家指出因工業化和增加郊區鄉村發展的結果,民眾失去了對所居住環境的社區意識。同樣的,國內自經濟成長與社會結構的變動後,曾居住在村里中所擁有的傳統社區情感(三代同堂到小家庭)亦有明顯減低,因此臺灣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在1993年開始提倡民眾參與運動,其目的在於凝聚"社區意識"及促進"自我管理的社區"。
    「社區意識」(Senses of Community)是推動『社區自我經營管理』中的基本動力,會衍生出對社區的參與感、認同感、責任感及關懷情感。本研究目的在於瞭解社區意識和社區空間的關係,文獻探討國外對於社區意識應用於社區規劃(囊底路規畫、新都市主義設計準則)的成果,以「人行徒步空間」串連住家、消費商場與運動場等生活所需,連結成緊密生活網絡來提升居民情感;國內相似機能性的空間主要為「活動中心」與「戶外活動場所」(公園綠地、空地等),並以此來探討對社區意識凝聚的影響。
    本研究對北投區之社區發展協會會員進行實地訪談與問卷調查,以社區意識量表(PSC)測量心理層面的意識程度,與居民對活動場所的使用習慣,探討兩者間的關聯性。訪談中得知活動空間﹝活動中心、學習班教室、展演空間與集會場所等﹞是推動社區發展以及凝聚社區意識的必要條件;研究結果透過統計分析顯示居民個人屬性(年齡、婚姻與教育程度)與家庭狀況(成員與住戶密度)會影響其意識程度,受訪居民在四十歲以上、已婚者、教育程度高中以下與高居住密度 (0.25人以上/坪)者,其擁有較高的意識程度。受訪者日常使用活動類型場所(親友相約聚會、從事活動偶遇親友)的次數高,會提升居民社區意識;此外,參與社區事務次數越多者,其意識程度亦較高。說明了活動空間連繫著居民日常行為,也建立起鄰里間共同需求的關聯性,因此社區活動空間對於凝聚社區意識上具有正面的存在意義。為瞭解各社區環境特色與社區意識間的關係,以地方特性與意識程度得出六種相似集群(鄰近捷運線地區、封閉型式與偏遠地區等類型),是為建立社區自我經營管理發展上重要的因素。
    显示于类别:[景觀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档案:

    档案 描述 大小格式浏览次数
    index.html0KbHTML379检视/开启
    彭榮齊.pdf1008KbAdobe PDF2239检视/开启


    在CCUR中所有的数据项都受到原著作权保护.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