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 正體中文 |
简体中文
|
全文筆數/總筆數 : 46962/50828 (92%)
造訪人次 : 12385549 線上人數 : 1065
RC Version 6.0 © Powered By DSPACE, MIT.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搜尋範圍
全部CCUR
環境設計學院
環境規劃暨生物資源學院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查詢小技巧:
您可在西文檢索詞彙前後加上"雙引號",以獲取較精準的檢索結果
若欲以作者姓名搜尋,建議至進階搜尋限定作者欄位,可獲得較完整資料
進階搜尋
主頁
‧
登入
‧
上傳
‧
說明
‧
關於CCUR
‧
管理
文化大學機構典藏 CCUR
>
環境規劃暨生物資源學院
>
環境設計學院
>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
博碩士論文
>
Item 987654321/1294
資料載入中.....
書目資料匯出
Endnote RIS 格式資料匯出
Bibtex 格式資料匯出
引文資訊
資料載入中.....
資料載入中.....
請使用永久網址來引用或連結此文件:
https://irlib.pccu.edu.tw/handle/987654321/1294
題名:
都市更新主體之共生模式
作者:
廖乙勇
關鍵詞:
都市更新
都市更新主體
共生模式
共生理論
非零和理論
日期:
2008
上傳時間:
2009-08-11 13:29:36 (UTC+8)
摘要:
永續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思維於1972年斯德哥爾摩的「人類環境會議」(The Human Environment)中被提出後,永續發展議題與研究便在全球如火如荼的被討論與擴展。而當永續發展論壇於1992年7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召開永續發展地球高峰會議-21世紀議程(Agenda 21),並確定永續發展主張為「全球思維,地方行動」後,永續都市發展的新思維亦運用而生。都市發展為因應永續發展思維,舊市區開發(都市更新)的都市新永續發展觀逐漸被重視。
綜觀都市發展史,都市具有「成、盛、衰、空」的生命週期。因此,有些都市學者以「有機論」及「生物論」來詮釋都市的再生價值,使都市保有文化生命力與文明競爭力。而都市再生價值依都市發展的演進過程而有所差異。1953年,美國住宅經濟學家Miles Colean首先提出都市更新(Urban Renewal)一詞,主要意義是維持都市的生命力,促進都市土地更有效的使用。1950-60年代,都市更新著重於實質環境的改善,造成社群意識的瓦解及社區網絡的破壞,使都市喪失文化生命力。1970年代,稱之為都市再利用(Urban Reuse),著重於社會及文化保存(Conservation),雖然保有文化生命力,卻限制地方經濟的發展。1980年代,稱之為都市再發展(Urban Redevelopment),著重於經濟的發展,雖然提昇都市的文明競爭力,卻被批評為都市縉紳化的現象(Gentrification),造成社會階層的衝突與對立。1990年代以後,稱之為都市再生(Urban Regeneration),使都市朝向有機活化的多元發展。
永續發展觀念起因於對環境、社會與經濟三者之間的互動關係,並建構生態對應環境、生活對應社會及生產對應經濟的永續發展三生觀念。從永續發展的「社會、經濟、環境」三個面向檢視都市更新。1950-60年代,政府的都市更新政策偏重於實質環境改善;1970年代,都市更新政策以居民為主偏重於社會保存;1980年代,都市更新政策偏重於經濟發展,由建商主導。換言之,1950-1980年代的都市更新主體(政府、居民、建商)均以「自利」為出發點,經常產生矛盾、衝突與敵對的關係,造成都市環境、社會及經濟三個面向的「零和」發展,違背都市更新永續發展的精神與目標。1990年代,都市更新主體從「自利」觀念中加入「利他」觀念,使得「衝突與敵對」的關係演化為「共生」的關係。著重於都市有機活化的發展,都市從「零和」走向「非零和」發展。因此,21世紀的都市更新應朝向「共生多贏」的發展。也就是說,都市更新主體應以「居民有共識、建商能共享、政府可共信」為理念,營造「社會有共識、經濟能共享、環境可共榮」的共生都市,創造都市更新主體的共同利益。
1990年以前,台灣的都市更新主要由公部門推動。1960-70年代,台灣工商發展,經濟起飛,人口快速集中都市,大量興建住宅。當時建成的老舊市區,目前已不敷社會、經濟及環境的需求,亟需更新。因此,1993年台北市政府增訂獎勵私人團體興建都市更新建設事業專章,獎勵民間辦理都市更新。1998年,總統頒布實施「都市更新條例」,開啟公私合作都市更新的機制,成為台灣都市再發展的重要策略。但是,由於都市更新主體的「自利」觀念與「敵對」關係,經常造成公私部門的矛盾、社區居民的衝突及開發效益的爭端。因此,都市更新推動過程困難重重,時程冗長成效不彰。都市更新主體之間為何不能放棄「自利」的觀念及「敵對」的關係,改以「自利利他」的觀念與「共生」的關係,創造都市更新主體「共生多贏」的發展呢?
有鑑於此,本研究以「共生理論」(Co-Sun theory)與「非零和理論」(Non-zero theory)為基礎,設計三階段質化及量化問卷,以台北市都市更新案例為範圍,調查都市更新主體(居民、建商及政府)之間的關鍵因素,並以因子分析及Tobit迴歸分析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因素,研擬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關係,建構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模式,提供都市更新策略及操作機制的參考。各章節摘要如下:
第一章、緒論:基於國內外都市更新發展現象及課題的觀察,引發本研究的動機及目的,並界定本研究的範圍及限制,進而提出「都市更新主體具有共生關係」的研究假設,研擬本研究的內容、步驟、方法及流程。
第二章、文獻回顧與都市更新發展趨勢分析:基於都市更新有機論、社會論、經濟論、生態論及政治論各領域的文獻回顧,發現都市更新缺乏「共生論」。分析國外都市更新的發展現象及趨勢,比較論證台灣都市更新發展的趨勢與都市更新主體之間的課題。
第三章、理論架構:經由生物學、哲學、社會學、經濟學、政治學及環境學等各領域論證「共生理論」,並分析論證新制度經濟學的「合作理論」及日裔學者福山的「信任理論」。進而建立本研究都市更新主體「自利利他」的共生理論架構。
第四章、都市更新主體共生因素調查分析:以台北市都市更新案例為範圍,以居民、建商及政府為調查對象,調查分析都市更新主體之間的共生因素。
第五章、建構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模式:基於都市更新主體共生因素的調查分析結果,進一步以「共生度、共生係數及共生指標」分析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關係,建構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模式。並以台北市都市更新案例檢驗都市更新主體之間的共生度。
第六章、結論及建議:本研究提出三項結論:1、都市更新主體「自利利他」共生理論;2、研擬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關係;3、建構都市更新主體的共生模式。三項建議:1、都市更新主體共生模式建議;2、都市更新共生度檢視表建議;3、都市更新政策建議。
關鍵詞:都市更新、都市更新主體、共生模式、共生理論、非零和理論
註:Co-SUN的意義有二個特質:一是實質意義的特質,它是指『共在太陽下創生』,其中Co是指「共同、相互、聯合」之義,SUN是指太陽。地球環境上所存在的質能體與生命體,皆因太陽的作用關係而生,因此以『Co-SUN』來表達『共生』有它的實質意義和價值。二是語音音韻意義的特質,『Co-SUN』英語發音與『共生』的華語發音有相似的音韻,因此以『Co-SUN』來表達『共生』更具生動價值。
顯示於類別:
[建築及都市設計學系所] 博碩士論文
文件中的檔案:
檔案
描述
大小
格式
瀏覽次數
index.html
0Kb
HTML
429
檢視/開啟
廖乙勇01.pdf
105Kb
Adobe PDF
265
檢視/開啟
廖乙勇02.pdf
484Kb
Adobe PDF
370
檢視/開啟
廖乙勇03.pdf
921Kb
Adobe PDF
207
檢視/開啟
廖乙勇04.pdf
935Kb
Adobe PDF
213
檢視/開啟
廖乙勇05.pdf
3913Kb
Adobe PDF
332
檢視/開啟
廖乙勇06.pdf
489Kb
Adobe PDF
7650
檢視/開啟
廖乙勇07.pdf
4595Kb
Adobe PDF
317
檢視/開啟
廖乙勇08.pdf
3704Kb
Adobe PDF
235
檢視/開啟
廖乙勇09.pdf
6337Kb
Adobe PDF
287
檢視/開啟
廖乙勇10.pdf
1942Kb
Adobe PDF
196
檢視/開啟
廖乙勇11.pdf
945Kb
Adobe PDF
228
檢視/開啟
廖乙勇12.pdf
5390Kb
Adobe PDF
292
檢視/開啟
在CCUR中所有的資料項目都受到原著作權保護.
DSpace Software
Copyright © 2002-2004
MIT
&
Hewlett-Packard
/
Enhanced by
NTU Library IR team
Copyright ©
-
回饋